泻心汤是初级中药师考试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供考生参考。
【泻心汤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泻心汤异名】大黄黄连泻心汤、三黄汤、三黄泻心汤
【泻心汤组成】大黄10克 黄连 黄芩各5克
【泻心汤用法】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顿服之。
【功用】泻火解毒,燥湿泄热。
【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绪;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药理作用】
①抗缺氧作用《四川中医》(1988;8:5):实验表明,本方水醇法提取液对常压下异丙肾上腺素、亚硝酸钠和氰化钾等引起的急性缺氧现象,有明显对抗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降低脑耗氧量、提高脑对缺氧的耐受力以及减小整体细胞耗氧量有关。
②抗凝血作用《中成药研究》(1988;6:24):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据实验,本方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作用。认为可用于某些血管梗塞性疾病。
【各家论述】
1.《金鉴》: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传写之讹。心气有余,热盛也,热盛而伤阳络,迫血妄行,为吐、为衄。故以大黄、黄连、黄芩大苦大寒直泻三焦热,热去而吐自止矣。
2.《金匮要略浅注》:此为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芩、连之苦寒泄心之邪热,即所以补心之不足;尤妙在大黄之通,止其血,而不使其稍停余瘀,致血瘀后酿成咳嗽虚劳之根。
3.《金匮要略今释》:黄连、黄芩治心气不安,即抑制心脏之过度张缩,且平上半身之充血也。大黄亢进肠蠕动,引起下腹部之充血,以诱导方法,协芩、连平上部充血也。
4. 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由于三黄之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也能主治。
【附注】大黄黄连泻心汤(《活人书》卷十四)、三黄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