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以腹胀、呕吐、腹泻、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平片以动力性肠梗阻、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为特征。病理上以小肠和结肠的坏死为特征。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多见。
(―)病因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窒息、缺氧、呼吸窘迫及休克等导致的肠道缺血、缺氧;②高渗奶方的人工喂养,造成肠黏膜的损伤;③肠道内感染;④其他如早产、低体温、脐动静脉插管等均为发生本病的危险因素。
(二)发病机制
1.肠黏膜损伤①各种病因所致低氧血症引起机体防御性反射,肠系膜血管强烈收缩,肠管血流量减少至正常的35~50%,致肠黏膜缺血性损伤;②新生儿有肺动脉高压时,血流可分流注入未闭的卵圆孔,或动脉导管未闭有左向右分流,均影响体循环血量,导致灌注减少;③红细胞增多症或早产儿血液浓缩,心排出量减少,肠黏膜微循环障碍;④高渗乳汁〔>460mmol/L〕及高渗性药液等均可直接损伤未成熟的肠黏膜而致病。
2.感染病原可为肠内过度繁殖的菌群,如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艰难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菌、绿脓杆菌等;病毒或真菌也可引起本病。病原菌可直接侵入已遭受缺氧缺血等损伤的肠黏膜而致病,细菌产生的内毒素也可激活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协同诱发肠道病变。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