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尿毒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溶血尿毒综合征是以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为小儿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急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
在小儿时期依病因、临床表现常分为两种,即腹泻后HUS(又常称之典型HUS)和无腹泻HUS(又常称之为非典型HUS)。小儿时期大多属D+HUS。
D+HUS与感染有关,特别是与能产生志贺菌样毒素的大肠杆菌O157:H7、志贺痢疾杆菌有关,也可由其他细菌(如肺炎球菌、伤寒杆菌等)、病毒引起。D-HUS则与遗传、H因子缺乏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的主要环节是血管内皮的损伤(SLT与内皮细胞表面受体Gb3结合后致成细胞损伤)继之于损伤处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引发了主要由血小板消耗而致的血小板减少和血管内红细胞破坏的溶血性贫血。肾脏尤其是皮质,其血管内皮富含Gb3。受累后肾局部上述之血栓性微血管病是造成急性肾衰竭的主要机制。
编辑推荐:
儿科要点:小儿分期特点及生长发育考点剖析及习题汇总
2020年儿科主治考试考什么内容?怎么考?
儿科主治医师考情分析&备考计划 快来get!
以上“儿科要点:溶血尿毒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由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考试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