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依照药效学特征可分为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两大类。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应从药效学方面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给药方案。药效学是衡量药物浓度、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的一门学科。目前,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的药效学参数包括:①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占给药间期的百分比(T>MIC%),受此参数制约的抗生素主要是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②24小时曲线下面积(AUC)与MIC的比率(24hAUIC),其相关抗菌药物是氨基苷类及喹诺酮类等。③峰浓度(Peak)与MIC的比率,其相关抗菌药物有四环素、氨基苷类及喹诺酮类。
1.1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氨基苷类及喹诺酮类。
1.1.1 氨基苷类抗菌药物 其特点是具有首次接触效应(FEE)和较长的抗菌后效应(PAE)。这类药物的 24hAUIC与疗效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临床观察认为Peak/MIC的意义更为重要。为使临床有效率>90%,Peak/MIC需8~10倍。因此,目前普遍提倡氨基苷类药物日剂量为一次给药,不必分成两次(但儿童和老人需谨慎)。一天一次给药还可减少该类药物的耳、肾毒性。因为氨基苷类的毒性取决于肾皮质及耳内淋巴液中的药物浓度及停留时间,一天一次给药方案比一天分三次给药方法谷浓度时间较长,有利于药物返回至血液中,故耳、肾毒性较低。
需特别说明的是:目前临床研究尚未完全肯定一天一次给药方案的优越性。
1.1.2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此类药物的24hAUIC是决定药物疗效的最重要的参数。动物感染模型的研究表明,AUIC<30时死亡率>50%,当此比率>100时,则几乎无死亡。临床应用左旋氧氟沙星证明,Peak/MIC≥12或AUIC达到100时预示治疗往往成功。一天一次给药有80%患者的Peak/MIC>100,95%的患者获得良好疗效。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一天一次的给药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1.2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 唑等,以β—内酰胺类为代表。其特点为:无首次接触效应,当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很快生长,达到MIC时,可有效地杀灭细菌,但当药物浓度超过MIC90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有效地增强药物的抗菌活性。因此这类药物临床药效的关键是维持、延长有效浓度时间。要求T>MIC90%至少达到给药间歇时间的40%~50%.
绝大多数的β—内酰胺类半衰期很短,除对个别革兰阳性菌外一般无药物后效应,故必须按半衰期推荐的给药时间规则给药。临床上不能随意改动β—内酰胺类药物的用药剂量与次数,必须要参考T>MIC%的数值。
2 抗菌药物降阶梯疗法的含义,如何用它来指导用药
不少学者研究发现起始治疗不当是影响死亡率的最重要因素,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例如ICU中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以及具有高死亡危险性的患者(包括免疫功能下降的危重病人)从病原学特点来看:细菌感染多,耐药菌株多,革兰阴性菌多,复合感染多,反复感染多,院内感染多。临床特点为来势凶猛、多种器官受损和死亡率高。因此选择抗生素必须是最强效、耐酶、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例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它是一类时间依赖性的抗生素,但是它的时间一杀菌曲线与浓度依赖的抗生素如氨基苷类或氟喹诺酮类有相似之处,此外本类药物对革兰阳性及革兰阴性均有抗菌后效应,且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持续时间>50%(剂量1g.d-1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用强效抗生素的目的:阻断感染的进展及由此引发的多器官功能不全,控制疾病的发展,一旦明确了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即可有针对性地降级使用针对性的抗生素,以减轻起始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压力,这就是降阶梯疗法全部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