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及分类]
病毒是病原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种,其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核酸(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外壳是蛋白质,不具细胞结构。大多数病毒缺乏酶系统,不能单独进行新陈代谢,必须依赖宿主的酶系统才能生存繁殖。抗病毒药物必须具有高度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胞内病毒的代谢过程,并对宿主细胞无明显损害。
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至今仍缺乏专属性强的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如下几类: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病毒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免疫调节剂;针对临床症状的止咳——镇痛——解热和消炎等治疗药;防止继发感染的抗感染药;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及阻断病毒传播的消毒药等。
抗病毒药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病毒抑制剂(virustaticagentis),不能直接杀灭病毒和破坏病毒体,否则也会损伤宿主细胞。抗病毒药的作用在于抑制病毒的繁殖,使宿主免疫系统抵御病毒侵袭,修复被破坏的组织,或者缓和病情使之不出现临床症状。至今,某些病毒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和狂犬病还没有抗病毒治疗药,只能靠疫苗预防,一旦错过防疫期,后果十分严重。
按适应证的不同,国内抗病毒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抗HIV药物,包括依非韦伦等8个产品;抗疱疹病毒药物,包括5个洛韦类产品及膦甲酸钠和阿糖腺苷;抗乙(丙)肝药物,包括拉米夫定和α干扰素;抗流感药物,包括奥塞米韦、复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广谱抗病毒药,包括利巴韦林、吗啉双胍、溶菌酶和聚肌胞等。
[作用机制]
(1)与病毒竞争细胞表面的受体,阻止病毒的吸附,如肝素或带阴电荷的多糖。
(2)阻碍病毒穿入脱壳,如金刚烷胺能抑制流感病毒的脱壳而预防流感。
(3)阻碍病毒生物合成,如疱疹净抑制胸腺嘧啶核苷合成酶,影响DNA的合成;阿糖腺苷,阿糖胞苷干扰DNA聚合酶,阻碍DNA的合成;吗啉双胍对病毒增殖周期各个阶段几乎均有抑制作用(主要是阻抑RNA聚合酶的活性及蛋白质的合成)。此外,某些药物可被由病毒基因编码的酶(如胸苷激酶)磷酸化,该磷酸化合物为病毒DNA聚合酶的底物,二者结合后就可发挥抑制酶的作用,因而可阻止病毒DNA的合成,如阿昔洛韦。
(4)增强宿主抗病能力的物质,如干扰素能激活宿主细胞的某些酶,降解病毒的RNA,抑制蛋白的合成,翻译和装配。
[注意事项]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症状经常在病毒生长的高峰已经过去之后才出现,此时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大,主要还是作为预防应用。需要指出的是,多数抗病毒药对宿主细胞也有一定毒性,加至其抗病毒谱又窄,临床疗效有限,这些都限制了应用范围。抗病毒药必须对细胞内病毒具有高度选择性,而对宿主细胞无明显毒害,才能真正具有临床实用价值。近年来已研制出有选择性作用、而对人体低毒或无毒的药物。抗病毒药物很多,除介绍的病毒灵、阿昔洛维外,还有疱疹净、金刚胺、穿心莲、板蓝根等。
病毒对抗菌素不敏感,因此,病毒感染性疾病不要滥用抗菌素。
[妇女用药]
对妊娠期的病毒感染,应用现有的抗病毒药虽然可在一定或很大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症状,加速康复,同时也可阻断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保护胎儿。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其中的大多数抗病毒药可能产生对胚胎及胎儿的毒性作用或畸形作用,有时甚至与病毒感染对胚胎及胎儿损害程度不相上下。
因而在妊娠期,对孕妇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尤其孕早期(妊娠头三个月)的病毒感染,应将治疗重点放在支持及对症处理上,使用抗病毒药应十分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