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助理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一)单向传递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通过突触时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这是因为递质只能从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其意义是保证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传递有一定方向性。

  (二)中枢延搁

  突触传递要经过“电-化学-电”三个环节,耽搁时间较长。据测定,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时间为0.3~0.5ms.兴奋在反射中枢内通过的突触愈多,中枢延搁的时间就越长。

  (三)总和

  从单根神经纤维传入的单一冲动,一般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但是由一根神经纤维连续传入的冲动(时间总和)或多根神经纤维同时传入的冲动(空间总和),由它们所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可以总和起来,当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就可使突触后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

  (四)后放

  在一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入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产生后放主要是因为环状联系及中间神经元的作用。

  (五)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在反射活动中,突触最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缺氧、二氧化碳过多、酸性代谢产物蓄积等均可使突触传递发生障碍。同时,突触也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这可能与突触长时间传递兴奋后,递质或合成递质所需的原料减少以及能量耗竭有关。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临床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课程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