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合分类主要是根据上下牙齿咬合关系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常见的有Angle分类法和Bjork分类法。其中最常用的是Angle分类法,它将牙合分为三类:
1. I类牙合(中性牙合):这是正常的咬合状态,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沟相吻合。在理想状态下,上下牙齿排列整齐,没有明显的前突或后缩现象。
2. II类牙合(远中牙合/过度覆盖):这种情况下,上颌的第一恒磨牙位于下颌同名牙的远中位置,表现为上前牙相对于下前牙向前突出,俗称“龅牙”。II类又可以细分为两个亚型:
- 1分:主要是由于上下颌骨发育不协调导致;
- 2分:主要因为牙齿大小与骨骼空间不匹配引起。
3. III类牙合(近中牙合/反覆盖):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沟位于上颌同名牙的近中位置,造成下前牙相对于上前牙向前突出,也就是常说的“地包天”。这种情况通常与下颌前突或上颌发育不足有关。
每种类型的牙合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和临床意义,在正畸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了解患者的咬合类型有助于医生制定合理的矫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