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也就是俗称的蛀牙或虫牙,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在口腔预防医学中,为了评估和监测龋病的发生情况及其发展趋势,通常会采用一些主要的流行病学指标来进行研究。这些指标包括:
1. 龋均(DMFT/dmft指数):这是最常用的龋病流行程度评价指标之一。“D”代表已经发生但未治疗的龋齿,“M”表示因龋而拔除或缺失的牙齿,“F”意指已接受过填充等处理的龋洞,“T”则为上述三项之和,即某人所有受龋影响的牙数。大写DMFT适用于恒牙列,小写dmft用于乳牙列。
2. 龋面均(DMFS/dmfs指数):与DMFT类似,但计算单位从牙齿变为牙面。“S”代表已填充或修复过的牙面,“F”表示已经治疗的龋损区域。同样地,大写字母适用于恒牙,小写字母用于乳牙。
3. 无龋率(Caries Free Rate):指在特定人群中完全没有发生过龋病的比例。它反映了该群体的整体口腔健康状况和预防措施的效果。
4. 新发龋齿率(Incidence of New Caries Lesions):用来衡量一定时间内新出现的龋损数量,可以反映社区或个人层面龋病发展的速度。
5. 龋病控制水平(Caries Control Level, CCL):综合考量了龋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等多个方面的情况,用以评价一个地区或者个体在预防和管理龋病方面的成效。
通过这些指标的定期监测与分析,可以为制定有效的口腔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并指导临床医生开展针对性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