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在特定人群中新发生的某疾病病例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例。它可以反映某一疾病的发生频率。
2. 患病率:是指在某个时间点或短时间内,调查的总人数中患有某疾病的现患(包括新发和旧有)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能够体现疾病的存在状态及其分布情况。
3. 死亡率:指一定时间内因某种原因导致死亡的人数与同期该人群总数之比。对于口腔健康相关问题,可能涉及的是由于口腔疾病引发的并发症而导致的死亡率。
4. 治愈率和有效率:治愈率是指治疗后完全康复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有效率则是指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改善或控制的患者所占比例。这两个指标可以评估治疗方法的效果。
5. 生存率:通常用于描述癌症等严重疾病患者的生存情况,表示从确诊之日起存活一定时间(如1年、3年、5年)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6. 相对危险度(RR)和比值比(OR):这两个指标用来衡量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的关联强度。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比;而比值比则是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率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率之比。
7. 特异度和敏感度:这两个指标用于评价诊断试验的能力。特异度是指实际无病者被正确判断为阴性的比例;敏感度则是指实际有病者被正确判断为阳性的比例。
以上这些统计学指标在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研究者全面了解疾病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治效果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