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特定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的一种状态。这种现象在正常情况下有助于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即避免机体对自己的组织成分发起攻击。同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器官移植),建立针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可以减少排异反应。
免疫耐受的主要机制包括:
1. 中枢性免疫耐受:这是指在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那些能够识别自身抗原的T或B细胞被清除掉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胸腺和骨髓中,通过阴性和阳性选择实现对自身抗原具有高亲和力反应的T/B细胞克隆的消除。
2. 外周性免疫耐受:当成熟的淋巴细胞遇到非致病性的或者低剂量的外来抗原时,并没有引发强烈的免疫应答,而是产生了抑制效应。外周性免疫耐受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 克隆无能:某些T/B细胞虽然能够识别特定抗原,但因缺乏共刺激信号而不能被充分激活,最终进入失活状态。
- 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这类特殊的T细胞可以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维持对某些抗原的耐受。
- 免疫忽视:对于低剂量或不具备有效共刺激分子的抗原,机体可以选择“忽略”而不产生应答。
- 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变化:如树突状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丧失启动免疫反应的能力。
3. 诱导性免疫耐受:通过人为干预手段(例如使用药物、改变抗原给药方式等)来促使机体对某一特定抗原形成抑制状态,这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预防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总之,免疫耐受是机体维持自身稳定和防止过度免疫应答的重要机制之一。了解其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疾病的发病机理,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