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本质龋是一种常见的牙齿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菌斑形成:首先,在牙齿表面会形成一层由细菌、食物残渣和口腔分泌物组成的生物膜,即菌斑。这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酸性物质。
2. 酸蚀作用:由于牙本质含有较多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如羟基磷灰石),当菌斑中的酸性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会首先溶解掉牙本质表面的无机物晶体,导致牙本质脱矿。随着脱矿过程的发展,牙本质内部结构变得疏松。
3. 细菌入侵:在牙本质被软化后,细菌能够通过微小孔隙进入深层组织中,进一步破坏牙本质结构,并继续产酸造成更深层次的损害。
4. 病变进展:若不加以控制,病变会逐渐向牙髓方向发展,最终可能导致牙髓炎或根尖周病等问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牙齿敏感、疼痛等症状。
总之,牙本质龋的发生是一个涉及细菌代谢产物对牙体组织产生化学侵蚀以及物理性破坏的复杂过程。预防和早期治疗对于控制疾病进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