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行为、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长期且固化的异常模式,这些模式导致了个人的社会功能受损或主观痛苦。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1)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人格障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类患者表现出普遍的不信任感,怀疑他人的动机,并且容易感到被威胁或背叛。他们通常难以放松警惕,对批评反应过度敏感。
2. 分裂样人格障碍:个体显得冷漠、孤僻,缺乏情感表达和社会交往的兴趣。他们往往避免亲密关系,并显示出有限的情感范围和社交技能。
3. 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具有古怪的思维模式、知觉异常以及奇特的行为表现。尽管不完全符合精神分裂症的标准,但这些特征可能预示着未来发展成更严重的精神疾病的风险。
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以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点,表现出攻击性、不负责任、缺乏同情心等行为模式。他们往往违反法律和社会规范而不感到内疚。
5. 边缘型人格障碍:此类型的个体经历强烈的情绪波动、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及自我形象问题。他们极度害怕被遗弃,并可能采取自杀威胁或自伤的行为以引起注意。
6. 表演型(癔症)人格障碍:患者寻求关注,行为夸张且情绪化。他们依赖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经常改变目标和价值观以适应当前的情境。
7. 依赖型人格障碍:此类个体表现出过度的顺从、需要被照顾和支持的行为特点。他们害怕独立,缺乏自信,在决策时过分依赖他人。
8. 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极度敏感于拒绝或批评,因此避免社交活动和亲密关系。他们认为自己不够好,担心会被别人看不起。
9. 强迫性人格障碍:这类人追求完美、控制欲强,并且对细节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们可能表现出僵硬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规则遵守行为,这限制了他们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以上就是人格障碍的主要分类,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患者的人格特征可能会跨越多个类别,因此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