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是一种引起人类白喉的病原菌,其致病性主要依赖于它所产生的外毒素——白喉毒素。这种毒素的作用机制非常独特且具有高度毒性。
首先,白喉毒素是一种A-B型毒素,由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和B亚单位。这两个部分通过一个二硫键相连。其中,B亚单位负责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这些受体通常位于上皮细胞或免疫细胞上。一旦毒素与受体结合,整个复合物会被内吞进入细胞内部形成内吞泡。
接下来,在酸性环境下(如内吞泡中),二硫键断裂,A亚单位从B亚单位分离并被转送至细胞质中。A亚单位是一种ADP-核糖基转移酶,它能特异性地识别并修饰延伸因子2(EF-2)。EF-2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子,负责在翻译过程中将氨基酸链从一个位置移动到下一个位置。
当A亚单位修饰了EF-2后,会导致该因子失去功能,从而阻止核糖体上的肽链延长。这会直接抑制细胞内的蛋白合成,导致受感染的细胞死亡或丧失正常生理功能。因此,白喉毒素通过干扰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来发挥其毒性作用。
此外,由于上皮细胞受损,局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并可能形成假膜,这是临床上观察到的典型症状之一。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还可能导致全身性中毒症状,如心肌炎、神经麻痹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