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中医如何用阴阳诊断疾病?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归纳为阴与阳两个方面,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作用、转化。人体同样存在着阴与阳的关系,当这种关系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外在表现以及询问病史来判断体内的阴阳状态:
1. 望诊:观察患者的精神面貌、面色、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如面红为热证(多属阳),面白无华则可能为寒证或虚证(多属阴)。
2. 闻诊:听声音和嗅气味,比如声音洪亮有力者多为实证、阳性病;音低息微者多为虚证、阴性病。
3. 问诊:详细询问病情发展过程及症状特点。如口渴喜冷饮、小便黄赤等热象明显的情况属于阳证;反之,若怕冷肢凉、大便溏稀则倾向于阴证。
4. 切诊:通过摸脉来了解体内阴阳气血的状况。比如浮紧有力之脉主表实寒(阴),沉细无力之脉多见于里虚热(阳)。

根据上述四诊收集到的信息,医生会综合分析判断出患者是属于哪种类型的阴阳失衡,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阳盛则热”的情况,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来调整;而对于“阴虚生内热”或“阳虚致寒”的状况,则需要滋阴降火或者温补阳气来进行调理。

总之,在中医诊断中,阴阳是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帮助医生从宏观角度把握疾病的本质,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临床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课程

4180

查看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