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是先天性
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指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心脏的室间隔未能完全闭合,导致左右心室之间的部分出现一个或多个孔洞。根据缺损的位置、大小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可以将室间隔缺损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 膜部型: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VSD的70%-80%。膜部位于室间隔的上部,靠近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这类缺损通常较小,但因为位置特殊,有时会伴随其他心脏缺陷。
2. 漏斗部型(流入道型):这种类型的缺损位于右心室流入道区域,即三尖瓣下方至肺动脉瓣之间。它相对少见,约占所有VSD的10%-15%。特点是可以单独存在或与其它先天性
心脏病并存。
3. 流出道型:此类型较少见,大约占VSD病例的5%-10%,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区,靠近肺动脉瓣。这类缺损往往较大,并且可能伴有其他严重的结构性心脏问题如法洛四联症等。
4. 肌部型:肌部室间隔缺损发生在室间隔肌肉部分,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小孔洞分散在不同位置。此类VSD较为罕见,大约占所有病例的5%左右。它们通常较小且易于自然闭合。
每种类型的室间隔缺损对患者的生理影响不尽相同,例如小型膜部型缺损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并有可能自行关闭;而大型流出道型或伴有其他复杂心脏畸形的情况,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血流动态异常,需要及时手术治疗。因此,在临床诊断时需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