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能在胃酸环境下生存的细菌,它能够引起慢性活动性
胃炎,并且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机制包括:
1. 破坏胃黏膜屏障:幽门螺杆菌通过分泌尿素酶等物质中和周围环境中的胃酸,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碱性的生存空间。这些酶还能够损伤胃黏膜表面的细胞,破坏了胃黏膜的保护层,使得胃酸和消化酶更容易侵蚀胃或十二指肠壁。
2. 引发炎症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炎性介质如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这些物质不仅直接损害上皮细胞,还会增加血管通透性和黏膜下层水肿,进一步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功能。
3. 影响胃酸分泌: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高胃泌素血症,使胃酸分泌增多。过量的胃酸对已经受损的胃黏膜造成更大的伤害,促进溃疡形成和发展。
4. 促进细胞凋亡与抑制细胞增殖: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能够诱导上皮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并且抑制其再生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溃疡愈合过程。
综上所述,幽门螺杆菌通过多种途径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以及影响胃酸分泌等方式促进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对于确诊为由该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来说,根除治疗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