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
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通过影响心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发挥其治疗效果。这些药物可以分为几个大类,每个类别针对不同类型的离子通道:
1. 钠通道阻滞剂 这些药物能够减慢或阻止钠离子进入心肌细胞,从而减少心脏的兴奋性。根据它们对钠通道的作用强度和选择性,又可细分为Ia、Ib 和 Ic 三个亚类。
2. 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β阻滞剂)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降低心率和心脏收缩力,减缓房室结传导速度,从而对抗由儿茶酚胺引起的快速型
心律失常。
3. 钾通道阻滞剂 它们可以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防止过早搏动引发的异常节律。这类药物包括III类抗
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等。
4. 钙通道阻滞剂 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慢钙通道,减少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心脏收缩力和减缓房室结传导速度,适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以上四类是临床上常用的抗
心律失常药物的主要机制。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