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T影像中,硬膜下血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形态和位置:硬膜下血肿通常表现为新月形或半月形的高密度影,位于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这是因为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空间。
2. 密度变化:急性期(一般指伤后3天内)硬膜下血肿多呈均匀高密度;亚急性期(4-7天至3周左右)可出现混合密度,即部分区域为等密度或低密度,而另一些区域仍保持较高密度;慢性期(超过3周)则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影,并且边缘可能变得模糊不清。
3. 压迫效应:硬膜下血肿会对下方的脑组织产生压迫作用,可能导致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等表现。这种压迫效应在CT图像上很容易观察到。
4. 血肿范围:硬膜下血肿往往沿大脑凸面广泛分布,可以跨过颅缝,但通常不越过中线。这是因为硬脑膜附着于颅骨内板并随颅缝而分隔开。
总之,在CT检查中,通过分析血肿的形态、密度特性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影响等信息,可以帮助诊断硬膜下血肿,并评估其严重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