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 VPC)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异位兴奋灶提前产生的心脏搏动。在心电图上,室性期前收缩具有以下特征:
1. 提早出现的QRS波群:与正常窦性节律相比,室性期前期的QRS波提前发生。
2. 宽大畸形的QRS-T波群:由于激动起源于心室内某一部位而非正常的希氏-浦肯野系统,导致除极过程延缓,故其QRS时间大于0.12秒。同时T波方向多与主波方向相反,并且T波形态异常。
3. 完全性代偿间歇:室性期前收缩后通常会出现一个较长的静止期(即代偿间歇),这是因为窦房结发出的一次激动正好落在了心室的有效不应期内,不能引起心室除极,故在心电图上表现为两次正常R波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窦性P-P间距加上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的时间长度。
4. 可能存在融合波:当室性期前收缩与窦性激动几乎同时发生时,可能会形成室性并行搏动或室房交接区性逸搏,此时心电图上可见到两种不同类型的波形混合在一起的现象。
5. ST段和T波改变:由于QRS波群的形态异常,导致ST-T呈现继发性变化,表现为ST段下移、T波倒置等现象。
以上就是室性期前收缩在心电图上的主要表现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判断是否为室性期前收缩还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