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是心电图上常见的两种类型的
心律失常,它们在临床上的鉴别主要依赖于心电图特征。以下是区分两者的主要方法:
1. P波的存在与形态:房性期前收缩通常伴有提前出现的P波,这个P波可能与正常的窦性P波有所不同,表现为形态、大小或方向的变化。而室性期前收缩则没有提前出现的P波。
2. QRS波群:在房性期前收缩中,由于激动起源于心房并通过正常传导系统下传至心室,因此其QRS波群通常是正常的,时间不会超过0.12秒。相比之下,室性期前收缩直接由心室内某一部位的异位兴奋灶引起,导致激动不经过正常传导路径,所以QRS波群呈现宽大畸形,持续时间通常大于0.12秒。
3. 代偿间歇:房性期前收缩后往往紧接着一个完整的代偿间歇(即从期前收缩到下一次窦性搏动的时间等于两次正常RR间期之和),这是因为提前的心房激动导致心室在下一个窦性冲动到达时处于不应期内。而室性期前收缩后的代偿间歇通常是完全的,因为室性异位搏动不影响窦房结的功能,但会抑制下一次正常的窦性冲动传导。
4. T波:室性期前收缩时,由于激动方向与正常除极相反,故其T波方向往往与QRS主波方向相反。而房性期前收缩的T波则没有这种特点。
通过上述心电图特征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将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区分开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还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以确保诊断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