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的规定,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规范,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对于医师的执业范围,《医师法》有明确的要求:
首先,医师必须按照其注册的专业类别进行诊疗活动。我国将医师的专业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包括民族医)、口腔、公共卫生等几大类,每一大类下又细分为若干专业方向。医师在申请执业证书时需要选择自己的专业类别,并且只能在其注册的范围内开展医疗活动。
其次,《医师法》强调跨专业诊疗需谨慎处理。如果因病情复杂等原因确实需要超越自身专业范围提供医疗服务时,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其他专业医师会诊或转诊,不得擅自超出执业许可范围进行诊治。
此外,对于新出现的技术、方法或者疾病,在没有明确纳入现行注册体系之前,医师应遵循科学原则和伦理标准,谨慎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在必要时向有关部门申请临时执业权限。
总之,《医师法》对医师的执业活动进行了严格规范,旨在保障患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每位医师都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从事医疗工作,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