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
休克是由于体内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的心输出量下降和组织灌注不足的一种临床紧急状态。引起低血容量性
休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类:
1. 失血:急性大出血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消化道出血、外伤引起的血管破裂或手术后出血等。
2. 体液丢失:大量呕吐、腹泻导致的脱水;
烧伤患者因创面渗出大量液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体内水分及电解质失衡;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量减少,但同时伴有严重脱水等均可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
3. 第三间隙丢失:指体液从血管内转移到组织间隙中未能得到有效回流的情况。例如腹腔感染、胰腺炎时炎症反应导致大量液体渗入到腹膜后空间;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积聚造成局部水肿等。
4. 液体转移至细胞外空间:如严重过敏反应或某些药物作用下,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浆成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导致循环血量减少。
5. 脱水:长期摄入不足或者尿崩症等原因引起的慢性脱水也可逐渐发展为低血容量状态。
6. 其他因素:如严重
烧伤、大量出汗(比如运动员在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长时间未进食等情况也可能引发低血容量性
休克。
了解这些原因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