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炎症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免疫反应,通常由持续的刺激物如微生物感染、自身免疫反应或环境因素引发。在慢性炎症过程中,机体长时间处于激活状态,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可能引起组织损伤。以下是慢性炎症引起组织损伤的主要机制:
1. 持续的细胞浸润:慢性炎症期间,白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持续进入受损区域。这些细胞在试图清除刺激物的同时,也会释放各种酶和化学介质,如氧自由基、蛋白酶等,这些物质可以破坏周围的健康组织。
2. 成纤维细胞活化:慢性炎症条件下,成纤维细胞被激活并增殖,产生大量胶原和其他细胞外基质成分。虽然这种反应旨在修复损伤,但过度或不适当的纤维化会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如
肝硬化、肺纤维化等。
3. 血管改变:长期的炎症过程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新生血管形成异常(即血管生成),这不仅会影响组织的正常血供,还可能导致局部水肿、出血等问题。此外,慢性炎症中的某些因子还能促进血管壁增厚,进一步影响血液循环。
4. 细胞凋亡与自噬失衡:在慢性炎症中,持续存在的促炎信号可以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凋亡)或过度自噬,这两种过程如果失去控制,则可能对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5. 免疫耐受丧失:长期暴露于特定抗原下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出现自身免疫现象。当机体开始攻击自身的正常细胞和组织时,就会引起广泛的损伤。
总之,慢性炎症通过多种途径导致组织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了解这些机制对于开发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