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其特点是体内广泛的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同时伴随有血液凝固系统的过度激活和纤溶系统的异常。DIC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治疗DIC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并针对原发病进行处理,同时采取措施控制凝血功能的紊乱。
1. 去除病因:首要任务是识别和处理导致DIC的基础疾病,如积极抗感染、手术止血或切除肿瘤等。这是防止DIC进展和复发的根本措施。
2. 支持治疗:包括维持循环稳定、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提供营养支持等,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3. 凝血功能调控:
- 对于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可给予新鲜冰冻血浆(FFP)、浓缩血小板或冷沉淀物以补充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
- 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其他抗凝药物预防进一步的微血栓形成。但在活动性出血时应谨慎使用。
4. 纤溶抑制剂:对于部分患者,如果存在过度纤溶导致严重出血的情况,可以考虑应用氨甲环酸等纤溶抑制剂来控制出血。
5. 监测与评估:定期检测凝血指标(如PT、APTT、FIB)、血常规及生化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DIC的治疗需个体化,并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临床具体情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实施综合治疗措施。此外,由于DIC涉及复杂的生理过程,其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