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其特点是体内广泛的小血管中形成微血栓,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进而引起出血倾向。DIC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并发症。其主要病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 感染:感染是引发DIC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败血症。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及其毒素可以直接或间接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的发生。
2. 产科意外:如胎盘早剥、
羊水栓塞、妊娠
高血压综合征等情况可引起母体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失衡,促发DIC。
3. 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细胞能释放组织因子等物质,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肿瘤溶解时也会产生大量促凝物质,增加发生DIC的风险。
4. 严重创伤或
烧伤:大面积损伤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暴露胶原纤维和基底膜成分,促进血液中凝血酶的生成,从而触发DIC过程。
5. 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诱发DIC。
6. 肝脏疾病:肝功能衰竭时,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以及清除体内促凝物质的功能减弱,容易并发DIC。
7. 血液病:比如急性
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因大量异常细胞凋亡释放组织因子而引起DIC。
8. 其他因素:包括胰腺炎、蛇咬伤、重度溶血性
贫血等情况也有可能引发DIC。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各种原因并非孤立存在,临床上常出现多个诱因共同作用导致DIC的发生。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