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尿在临床上是指24小时尿量小于400毫升或者每小时尿量持续低于17毫升。对于儿童,标准会根据年龄和体重有所不同,但通常定义为尿量显著减少。
导致少尿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因素。
1. 肾前性因素主要与肾脏血流灌注不足有关,比如严重脱水(如腹泻、呕吐等)、大量失血或
烧伤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力衰竭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使肾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以及严重的过敏反应或感染引起的
休克状态。
2. 肾性因素则是指肾脏本身的疾病直接损害了其过滤和排泄功能,如急性肾小球
肾炎、间质性
肾炎、药物毒性(例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 肾后性因素主要是尿路梗阻所致,常见于前列腺增生导致的男性下尿路梗阻,泌尿系结石、肿瘤压迫或侵袭输尿管等情况。此外,先天性异常如双侧肾盂积水也可能造成类似症状。
临床上遇到少尿患者时,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体检,结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等)及影像学检查(B超、CT等),以明确具体原因,并给予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