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是指器官或组织因细胞体积缩小和数量减少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其功能减退。萎缩可以发生在全身多个部位,包括肌肉、骨骼、脑、心脏等,根据原因不同,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大类。
1. 生理性萎缩: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发生的老化过程是生理性萎缩的主要表现之一。例如老年人的肌肉量减少、脑容量下降等。此外,在某些特定生理状态下也会出现暂时性的萎缩现象,如哺乳期后乳腺组织的缩小。
2. 病理性萎缩:
- 营养不良:长期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障碍导致机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引起相关器官和组织的萎缩。
- 缺血性改变:血管疾病、栓塞等因素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供给而发生萎缩。
- 神经损伤:神经系统的损害可影响目标器官或肌肉的功能活动,如脊髓损伤后下肢肌肉可能发生废用性萎缩。
- 激素失衡:内分泌系统异常导致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引起特定组织的萎缩。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出现的心肌、平滑肌等部位的萎缩。
- 废用性萎缩:长期不活动或使用不当造成相应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下降,如
骨折后长时间固定不动会导致骨骼和肌肉的废用性萎缩。
- 感染与炎症:慢性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持续性炎症状况下,受累区域可能会出现萎缩现象。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治疗萎缩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