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过敏药物,尤其是抗组胺类药物,主要是通过阻断H1受体来发挥其药理作用的。在人体内,当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会释放大量的化学介质,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组胺。组胺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而引发一系列生理效应,如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从而导致皮肤瘙痒、红斑、水肿以及呼吸道症状等过敏反应。
H1受体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包括但不限于皮肤、鼻黏膜和支气管平滑肌。抗组胺药物通过竞争性地占据这些部位的H1受体位置,阻止了组胺与之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上述由组胺引起的过敏症状。此外,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抗过敏药还可以分为第一代(如苯海拉明、氯雷他定)和第二代(如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等类型,后者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更少的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抗过敏药物都是通过阻断H1受体起效。例如,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缓解过敏症状;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则主要作用于呼吸道平滑肌上的白三烯受体,用于治疗
哮喘等疾病中的过敏成分。但就最常见的抗组胺类药物而言,它们确实主要是通过阻断H1受体来达到抗过敏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