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瓣膜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心脏瓣膜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由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在心脏瓣膜表面形成赘生物引起。这种疾病通常进展较为缓慢,病程可以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因此被称为“亚急性”。与之相对的是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后者病情发展迅速且更为严重。
自体瓣膜指的是患者自身的正常或已有病变的心脏瓣膜(如二尖瓣、主动脉瓣等)。当细菌通过血液传播并附着在这些瓣膜上时,就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等。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可能不明显或较为隐匿,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体重减轻、关节疼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心脏瓣膜受损可能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如心脏杂音的改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此外,细菌形成的赘生物脱落可随血液流动至全身各部位,造成栓塞现象,影响脑、肾、肺等多个器官的功能。
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培养)、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多种方法。治疗主要是通过长期静脉注射抗生素来消灭病原体,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干预以修复或替换受损的瓣膜。
预防方面,对于有心脏瓣膜疾病史的高风险人群,在进行某些可能引起菌血症的操作前(如牙科手术、内镜检查等),医生可能会建议短期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