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正常的肝组织被纤维化和再生结节所替代。这种结构的改变导致了肝脏功能的逐渐丧失,并且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
肝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纤维化:这是
肝硬化最显著的病理特征之一。在长期炎症刺激下,肝细胞损伤后激活了肝星状细胞(一种存在于肝脏中的结缔组织细胞),这些细胞开始过度增生并大量分泌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导致正常肝组织被纤维性瘢痕所替代。
2. 结节形成:随着疾病进展,受损区域周围的健康肝细胞尝试修复损伤部位,形成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再生结节。这些结节通常由增生的肝细胞组成,并且与周围正常的肝实质有明显的界限。
3. 血管结构改变:由于纤维化和结节形成的影响,肝脏内的血管分布也会发生变化。门静脉系统可能出现高压现象(门脉高压),进而影响到整个肝脏血液循环,造成脾脏肿大、腹水等并发症。
4. 肝功能减退:随着正常肝组织的减少,肝脏的各种生理功能如解毒、合成蛋白质和胆汁酸等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导致肝衰竭。
5. 其他改变:晚期
肝硬化还可能出现肝细胞异型增生或癌变的风险增加等问题。此外,由于门脉高压等原因,患者可能会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
总之,
肝硬化的病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了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多方面改变。了解这些变化对于诊断、治疗以及预防
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