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一系列辅助检查。首先,在病史采集过程中,医生会关注患者是否有
腹痛(尤其是右上腹部或剑突下疼痛),黄疸,发热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提示胆道系统的疾病。此外,既往有无胆系结石、
胆囊炎、胆管炎等病史也是重要的参考信息。
体格检查时,医生可能会发现患者的腹部压痛点,尤其是在右上腹区,严重情况下可触及肿大的肝脏或胆囊。黄疸患者皮肤和巩膜黄染明显,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
辅助检查方面:
1. 血常规:急性发作期白细胞计数升高。
2. 肝功能检测: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是重要指标之一;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移酶等也常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3. 影像学检查:
- B超是最常用且无创的初步筛查手段,可以显示胆管扩张情况以及结石位置和大小。
- CT扫描对复杂病例或B超结果不明确时提供更多信息,尤其在评估肿瘤性疾病方面更有优势。
- MRI/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无需造影剂即可清晰地显示整个胆道系统,对于诊断胆总管下段结石尤为有用。
- ERCP(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不仅能明确诊断还可以同时进行治疗操作,如取石等。
在综合分析上述各种信息后,医生可以做出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