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结石,也称为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肝脏以外的胆管内的结石。这类疾病可以导致黄疸、
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或胆管炎等并发症。对于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RCP):这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口腔、食道、胃到达十二指肠,找到胆总管开口处,在内镜直视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并取出结石。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2. 药物溶石治疗:对于部分胆固醇性小结石患者,可以尝试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溶解结石。但这种方法疗程较长,且对所有类型的结石并不都有效果。
3. 体外震波碎石(ESWL):利用高能冲击波从体外将较大的结石击碎成细小颗粒后排出。此方法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单发或多发性胆总管结石。
4. 开腹手术取石:当上述非侵入式或微创治疗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可能需要进行开腹手术直接取出结石。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通常是在其他治疗手段失败或者患者存在复杂情况如合并肿瘤、先天异常等情况下考虑采用。
5. 胆道镜检查与取石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使用胆道镜通过小切口进入胆管内部进行检查和取石操作。
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医院的技术条件来决定。通常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结石大小及位置等因素后给出最合适的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