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是指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导致该部位的细胞膜对某些离子(主要是钠离子Na 和钾离子K ,有时也包括钙离子Ca2 )的通透性增加时,所引起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细胞膜内部相对于外部变得更正一些。
具体来说,在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中,当一个神经元释放出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如谷氨酸),这些化学物质会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上的特定受体结合,导致离子通道开放。由于钠离子的内流大于钾离子的外流,细胞膜内部的负电荷减少,即发生了去极化现象。
如果这种局部的去极化达到了一定的阈值水平,则能引发动作电位,使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下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如果没有达到阈值,则仅表现为一个短暂的、局限性的膜电位变化。总之,EPSP导致细胞膜电位向更正的方向移动,增加了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可能性。
因此,在临床上理解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对于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及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某些精神活性物质或治疗
抑郁症的药物可能通过影响兴奋性递质系统来发挥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