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
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脏窦房结的心律异常,其发生机制涉及多个方面。首先需要了解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作为心脏的自然起搏器,负责产生和调节心跳节律。当窦房结的功能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导致窦性
心律失常的发生。
1. 自律性改变: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是由其膜电位自动去极化的能力决定的。任何因素导致这种能力增强或减弱,都可能引起窦性心动过速(频率增加)或窦性心动过缓(频率减少)。例如,交感神经兴奋可以提高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而迷走神经活动则相反。
2. 传导异常:虽然窦性
心律失常主要与起搏点本身的功能变化有关,但心脏内其他部位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也可能影响窦房结发出冲动的传播过程。如,当存在局部传导障碍时,可能会导致窦性停搏或者窦房阻滞等现象。
3. 触发活动:在某些情况下,非自律细胞由于受到刺激而产生异常兴奋灶,这些异常兴奋灶能够发放额外的电冲动,干扰正常的窦性节律,从而引发
心律失常。这种情况虽然不常见于窦性
心律失常,但在特定条件下仍可能发生。
4. 药物和代谢因素: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等)以及体内电解质水平的变化(如钾离子浓度异常)也会影响窦房结的功能,进而引起窦性
心律失常。
5. 心脏疾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多种
心脏病态均可影响到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和电生理特性,从而诱发或加重窦性
心律失常。
综上所述,窦性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自律性的改变、传导系统的功能障碍、触发活动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多个层面。对于具体病例而言,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