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严格的措施。首先,建立和完善血液管理制度是基础,这包括制定详细的采供血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各部门和个人的职责,确保每一步都符合国家
卫生法规要求。
其次,在献血者筛选方面,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健康检查程序,对潜在的献血者进行详尽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测,以排除传染病携带者和其他不适合献血的情况。此外,还需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识别高风险献血者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必须使用一次性无菌器材,并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同时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保证每袋血都有可追溯性。
对于储存环节,则需配备符合标准的冷藏设备和监控系统,确保血液保存条件适宜,避免因温度变化导致质量问题。定期对库存进行盘点与清理,及时处理过期或异常状况下的血液制品。
最后,在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交叉配型等方法确认供受者间相容性;实施严格的核对流程,杜绝错输、误输事件发生。
总之,从献血者招募到最终输注给患者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