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赖于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首先,CT是目前最常用且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能够快速、准确地显示颅内出血的位置、范围及血肿量,对于急性期患者尤其重要。CT图像上,新鲜血液表现为高密度影,随着时间推移(一般3-7天后),由于红细胞分解产物的影响,血肿区域逐渐变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其次,MRI对某些类型的脑损伤和慢性期颅内血肿的评估更为敏感。它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并能区分不同时间点形成的血肿。在T1加权像中,急性期(0-2天)血肿呈稍高信号;亚急性早期(3-7天)变为更高信号;亚急性晚期(8-14天)中心出现低信号环;慢性期(>15天)则主要表现为周围有低信号环的中央区域。而在T2加权像中,各时期表现与T1类似但有所差异。
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怀疑动静脉畸形破裂导致的小量出血或深部结构微小病变时,可能还需要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更为专业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总之,通过综合分析CT、MRI及必要时的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可以有效地对颅内血肿做出准确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