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0年9月,全国1/3省区的部分乡镇卫生院将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随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何为“以需求为导向”?乡镇卫生院在其中该做些什么?卫技人员可以通过该项目得到怎样的提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负责该项目实施的相关专家。
培训内容只补基础医疗卫生知识
该项目负责人、河北省卫生医学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席彪教授告诉记者,为数不少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未经过严格的正规训练,素质不高、学历不高,对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够。2002年,卫生部曾对北京、宁夏等7个省市自治区的189所乡镇卫生院的2242名乡镇卫技人员及157名省市县三级卫生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卫生院有12.75%的上岗者未经医学院校培训,无正规专业学历者占21.79%,未获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占86.21%.目前,这种状况改观不大。
从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试点工作在宁夏、河北、安徽、福建、贵州、四川6个省的13个乡镇卫生院展开。四川省仪陇县复兴镇卫生院内科的吴明忠是大专学历,他2004年参加了试点培训。通过对照《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在职培训指导手册》进行任务分析,他要从事本专业工作应完成的任务数为149项,在2004年试点工作开始前进行测试,能完成任务数仅为24项。在4年的在职培训中,他通过自学及卫生院组织的集中学习《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在职培训指导手册》,平均每天0.5~1小时,参加学术讲座10余次,平均每年参加病例讨论5次以上,并参加了一年的专业知识进修学习。在2008年试点结束时,通过自评及单位组织的评审组统一评定,他完成任务数达121项,通过率80%.此外,他还在卫生部组织的试点工作评估中参加内科知识测评,进行的3项内科操作均获通过。
席彪提出,乡镇卫技人员在职培训机制的形成,最根本的解决措施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同时要以“不会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为原则,采取可及和可操作性强的培训方法。
培训教材要细化标准化
据介绍,目前在该项目试点阶段,项目组已编写了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系列教材《急诊急救指导手册》、《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指导手册》。这些教材以卫生院的服务功能为目标,突出岗位任务,表达了卫生院各个岗位卫技人员良好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标准、知识和态度要求,与卫生院的服务工作直接对应,可以直接服务于现实工作。
乡镇卫生院可首先根据当地健康需求、卫生院条件设备及被赋予的卫生院功能和任务等,确定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健康管理、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项目,并将其细化为若干培训任务目录,落实到岗,落实到人。随后,每位卫技人员需根据其所承担的任务,对照上述手册进行自评及卫生院技术小组组评,找出共性问题(30%以上人员)、个性问题(不足3人)和团组问题(介于两者之间),由卫生院制订培训计划。例如,仅“用碘伏溶液擦拭手与皮肤以防止交叉感染”作为预防项目中的培训任务之一,即被细化为“准备好0.5%碘伏溶液”、“脱去手套”、“涂擦手和皮肤作用1~3分钟”等步骤。
席彪说,将以往难以衡量的卫生技术能力细化并标准化,是增强项目可操作性的关键。根据对13家试点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统计,试点后病历书写不合格率从试点前的12.8%下降至8.5%,平均岗位完成率从52.4%提高至78.3%,技术差错率从2.7%下降至1.6%,病人满意率从88.3%上升至94.5%.
培训模式强调可持续性
根据项目制订的培训模式,乡镇卫生院应根据培训目标,分为个人、群体和团组选择脱产、不脱产、半脱产培训;理论培训、临床技能培训、临床思维方法培训;学校培训、短期培训班、函授等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或团队的培训方式,并由省级或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和提供接受培训任务的机构、专业、学科、指导者(师资)等。此外,接受培训的机构、卫生院以及参加培训的人员需共同制订培训计划。在培训计划执行过程中,培训机构需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不断考评,以调整和优化培训计划。
席彪指出,保证培训模式的可持续性,首要条件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落实严格的管理措施,责任到岗,任务到人,从而保证省、市、乡镇卫生院等各司其职,最终使区域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培训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