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回答】学员baichen,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请您复习急腹症教材中的相关章节,教材中有详细的说明。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症状随年龄而有所不同。可分为婴儿肠套叠(2岁以下)和儿童肠套叠两类:(1)婴儿肠套叠:此病开始异常急骤,往往为一肥胖健康的婴儿忽然哭闹不安,阵发性发作,呈异常痛苦的表情。当蠕动波过后,小儿就比较舒适而安静下来。
呕吐是婴儿肠套叠早期症状之一,疼痛开始发作后不久就发生呕吐。
便血为婴儿肠套叠的重要症状,出血的原因是因为在肠套叠时,发生严重的血循环障碍。便血最多发生在腹痛、呕吐之后,为稀薄黏性果酱样便。
腹部检查对诊断有意义的是腹腔内肿块。肿块多位于右侧上腹部肝下,形状像一条腊肠,稍可活动,并有压痛。晚期病例肿块常沿结肠而移至腹部左侧,最严重者可达到直肠内。少数病例甚至套入部可由肛门脱出。腹部检查时,还可发现右髂窝有空虚感,这是因为回肠末端及盲肠套入结肠内,该部就变得比较松软而呈空虚感。在发病已超过1~2天的病例,套叠近端的小肠严重的充气,腹部出现明显的膨胀。血液供应发生严重障碍,肠壁开始坏死,细菌可以渗过肠壁而产生腹膜炎,出现肌紧张。
肠套叠诊断:
幼儿自发性肠套叠临床表现颇典型。通常为一个营养良好的6~12月幼儿突然阵发性啼哭伴脸色苍白,持续几分钟后静止,患儿安宁。每间隔15分钟到半小时左右又反复发作。发作时常呕吐,吐出物可染胆汁。约90%病儿在发病2小时内排果酱样粘液便。发病24~36小时后可出现完全性肠梗阻表现,呕吐频繁,腹胀明显。发展到肠坏死腹膜炎后,病儿往往死亡。
成人肠套叠大多有慢性反复发作史。便血较少见,约见於1/3病人。
体检时在多数病人可扪及典型的腹块。应在发作间歇期检查。肿块常呈红肠样,长短不一,从鸡蛋大到十多cm。部位随套叠类型而异,通常可在右腹部相当於升结肠处或上腹部相当於横结肠处扪及。肿块质韧,在腹痛发作时变硬。回盲或回结型时们摸右下腹有空虚感——Dance征。
放射学检查有重要诊断价值。对回盲或回结型肠套叠作钡剂灌肠时钡剂在套叠顶部受阻,并在外鞘和套入部顶部处进入肠壁间,造成杯口形影象;如钡剂渗入更远,就出现弹簧或发卷状影。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治疗有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两种,非手术疗法包括钡剂灌肠、空气灌肠和B超监视下水压复位三种复位法。在我国多以空气灌肠法为主。
(1)空气灌肠复位法 1)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为病程不超过48小时而全身情况尚好的病例。禁忌证为:①发病超过48小时(少数病例不到48小时)而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②腹部有压痛、肌紧张、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③腹部异常膨胀,x线透视可见小肠严重积气,并有多数张力性液平面者;④试用空气灌肠时如逐步加压8.0、l0.6、13.3kPa(60、80、100mmHg)而肠套叠阴影仍不移动、形态不变者,就应放弃注气法而改用手术治疗。
2)复位的鉴定:首先是根据上述的X线表现,还有以下几点:①拔出气囊肛管后,小儿排出大量臭气和一些紫红色黏液,并夹带大量黄色粪液;②病儿很快入睡,不再有阵发性哭闹;③腹部扪诊原有肿块不能再触及;④碳剂试验:口服0.5~1g活性炭,在肠套叠已整复的病儿,炭末将于6~8小时后由肛门排出,或于6小时后灌肠液中找到黑色炭末。
空气灌肠的复位率可达90%以上。空气整复法可并发肠穿孔。发现穿孔后应立即于剑突下插针排气,然后手术修补。
(2)手术治疗晚期比较严重的病例,或用空气灌肠没有达到复位的病例,都需手术治疗,术前准备包括静脉输液,矫正水、电解质失衡,输血,给氧,退热,胃肠减压等。术中如肠管未坏死,即行手法挤压复位术。如阑尾有轧伤,呈现水肿和淤血时,亦可将其切除。晚期肠套叠肠管已坏死或高度水肿,往往不能复位,或复位后发现肠管已坏死,应该尽力争取做肠切除一期吻合术。
★问题所属科目:临床执业助理医师---消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