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损伤是外科主治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便于各位同学复习备考!
1.双指试验:又称双臂试验。患者站立或取坐位,闭眼,双上肢向前水平伸直,握拳并伸出示指。若两手均偏向患侧,提示迷路病变。
2.指指试验:嘱患者伸直示指,屈肘,然后伸直前臂以示指触碰对面医生的示指。,先睁眼做,后闭眼做。正常人可准确完成。若总是偏向一侧,则提示该侧小脑或迷路有病变。也可以患者自己双手示指先相对,然后一手不动,另一手外展后又回到原位,与不动的那只手示指相碰,然后双手交换,依次重复做此试验。
3.指鼻试验:医生先做示范动作,即将前臂外旋、伸直,然后以示指触自己的鼻尖,先慢后快,先睁眼后闭眼反复做上述动作。正常人动作准确,共济失调患者指鼻动作经常失误,出现手指偏斜和动作性震颤。如睁眼无困难,闭目不能完成,为感觉性共济失调。睁眼、闭眼皆有困难者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4.指指一指鼻试验:此试验为指指试验与指鼻试验同时做,试验结果比单独一个试验结果更明显。
5.辨距不良试验:小脑半球病变者,取物时,其手展开幅度很大,与该物大小极不相称,而且距离不准,往往将物体推翻之后,才能握住,其意义与指鼻试验相同。
6.费希尔(Fischer)试验:又称手指试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先在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尺侧缘做一标记,然后让患者该手示指指尖叩击此点。叩击时要连续迅速,每秒3~5次。示指尖抬高1.5~2cm,叩击时拇指不准移动。
若有小脑疾患,示指叩击动作缓慢,示指抬高幅度小,节律不规则,叩击部位不准确,过早停止,甚至不能做此动作。上锥体系、间脑或基底神经节损伤者,示指叩击动作也缓慢,幅度小,动作僵硬,而拇指的动作较多,甚至腕关节也参加运动。
7.轮替动作试验:嘱患者伸直手掌并反复做快速旋前、旋后动作,以观察拮抗肌群的协调动作。共济失调患者动作缓慢、笨拙,一侧快速动作障碍则提示该侧小脑半球病变。
8.反冲力消失征:患者取坐位,用力屈肘。检查者拉其前臂用力使其伸肘(另手按其肩部保护),然后突然放手。正常人手臂仅稍有反冲现象,不会反击自己身上。若有小脑疾患,因拮抗肌肌张力低下,手臂即反击于自己身上,为阳性。
9.跟一膝一胫试验:嘱患者仰卧,先将一侧下肢屈曲,足跟置于对侧膝部远端,并沿胫骨前徐徐滑下至内踝,睁眼和闭眼各反复试验数次。共济失调患者(小脑或脊髓后索病变)出现动作不稳或失误。
10.费希尔(Fischer)跟胫试验: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然后提起一足,以足跟连续叩击对侧胫骨粗隆下方,提跟高度约为30cm,每秒叩击2~3次。试验亦可取站立位进行。此试验比跟一膝一胫试验更敏感,特别是小脑疾病患者可出现侧距过远、动作分解和失调。锥体柬疾病患者动作缓慢,提高幅度小。
11.龙贝格(Romberg)征:又称闭目难立征。测试时,嘱患者两臂向前伸平,双足并拢直立或一足置于另一足跟之后站立,然后闭目,如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仅闭目时不稳提示两下肢有深感觉障碍或前庭疾患,闭目、睁目均不稳提示小脑蚓部病变。
12.仰卧起坐试验: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不垫枕,双下肢伸直,双手放置胸前,嘱患者不用手支撑自行坐起。若患侧半身肌张力低下(如一侧小脑疾患),在坐起时,同侧下肢也随之举起,称为臀部躯干联合屈曲征阳性。若一侧大脑疾患,则对侧下肢举起。若为双侧性小脑或大脑运动区病变,则两侧下肢同时举起,如不用双手支撑床面,患者便无法仰卧起坐。正常人在仰卧起坐时可以保持骨盆、下肢不动,膝关节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