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与广大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的考生分享!
临床表现:
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与感染的轻重即感染度,病程,患者的免疫状态,虫卵沉积的部位等有关。如大量尾蚴入侵可引起急性血吸虫病,而轻度感染者多数没有征象,但粪便中可排出虫卵;重度或反复感染,未经治疗或不及时治疗,易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在疫区已感染血吸虫病者,即使再感染大量尾蚴,则很少表现为急性血吸虫病,而从非疫区来的人,一旦进入疫区,则常出现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虫卵沉积的部位不同其致病的严重性有异,如沉积于脑部或肺部,可引起脑型血吸虫病或肺型血吸虫病。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可分为急性、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及异位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常见于对血吸虫感染无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及慢性患者再次感染大量尾蚴者,一般发生于春夏,夏秋之交,以6~10月份常见。
(1)病史:有明显的疫水接触史。患者常因游泳、打湖草、捕鱼虾、防汛、嬉水等方式大面积接触疫水而感染。
(2)尾蚴性皮炎:在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到48h内出现,为粟粒或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疹、痒。常在数小时至2、3d内消失。此为血吸虫尾蚴侵入皮肤后引起的局部变态反应,发生于曾被感染过尾蚴的人;而首次接触则不出现,或反应轻微。
(3)潜伏期:从接触疫水到出现临床症状,可从14~88d不等,一般为35~42d,平均40d左右。其间可出现尾蚴性皮炎,及童虫在体内移行而致的损伤,患者可出现咳嗽等症状,但常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
(4)发热: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症状。发热的高低、热型、持续时间及全身反应与感染度轻重及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关。
(5)胃肠道症状:患者食欲可有不同程度减退,少数有恶心呕吐。半数以上患者病程中有腹痛,腹泻,每日3~5次,严重者可达二三十次。常带粘液和血,重症者粪便呈果酱状。部分患者可有便秘。腹部偶有压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水,此可能由于肝、肠急性虫卵肉芽肿的广泛形成,导致肝内窦前高压和肠淋巴渗液增多而漏入腹腔所致。
(6)肝脾肿大:90%以上患者有肝脏肿大,伴不同程度压痛,左叶较右叶显著,可有自觉肝区痛。肝脏肿大一般在剑突下5cm内,亦有超过6cm者。约半数患者轻度脾肿大。质地软,无压痛。
(7)呼吸系统症状:约50%病例有咳嗽,多为干咳,痰少,偶尔痰中带血。听诊偶可闻少许干、湿啰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散在性点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中下肺部为多。一般于3!6个月内逐渐吸收消散,未见钙化现象。
(8)肾脏损害:少数患者有蛋白尿,管型和细胞则不多见。认为血吸虫病性肾炎与免疫复合物有关。
(9)其他征象:常有面色苍白、消瘦、乏力、头昏、肌肉关节酸痛、荨麻疹等。
(10)实验室检查
①血象:绝大部分患者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10~30)×109/L.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在0.15~0.50间,偶可达0.90以上,但重症患者反可减少,甚至消失,而中性粒细胞增多,这提示病情凶险。常有不同程度贫血和红细胞沉降率加速。
②肝功能:以丙种球蛋白升高较为常见,部分病例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血清ALT可轻度升高。
③免疫学检查:见“实验诊断”部分。
④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与乙状结肠病变以充血、水肿为主。粘膜活检虫卵检出率为50%左右。
⑤超声显像:肝脏常有轻度肿大,各经线测值轻度增大。肝脏轮廓明显,一般尚整齐。肝脏内部回声稍增高,增密,分布不均匀,有时可有呈散在分布,边界模糊的低回声小区。[3]慢性血吸虫病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居民,从小与疫水接触,少量反复感染后获得一定的免疫力,故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经治疗未愈,或未治自行退热的,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在流行区,慢性血吸虫病占有感染者的绝大多数。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隐匿型)和有症状两类。
(1)无症状者:又称隐匿型血吸虫病。一般无症状,健康和劳动力不受影响。常于粪便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检查时少数有轻度的肝或脾肿大。这类患者在轻流行区颇为多见。粪便检查时,因虫卵量少,诊断困难,常需血清学检查或直肠粘膜镜检协助诊断。
(2)有症状者:
①主要表现为腹泻和腹痛,慢性腹泻每日1~2次,便稀、偶带血,重者有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常于劳累和受凉后发作,休息时减轻或消失,症状是间歇性出现。一般情况尚好,尚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随病情进展每有乏力、消瘦、劳动力减退。
②肝、脾肿大:早期以肝肿大为主,尤以左叶为甚,肝脏表面平滑,质稍硬,无压痛。随着病情进展,脾脏渐大,一般在肋下2~3cm,无脾功能亢进。
③实验室检查:多数患者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高于正常,可有轻度贫血。肝功能试验大多正常,血清球蛋白及丙种球蛋白升高,谷-丙转氨酶正常。直肠粘膜活检90%以上病例可找到虫卵。血清免疫学试验大多为阳性。
④超声显像:B型超声检查:肝脏轮廓清晰,表面光滑,或欠光滑,形态正常,肝左叶增大。肝切面实质光点增粗,回声增强,分布不均,呈光点型或光带型改变。门脉管壁回声明显增强。部分是在肝脏厚径及(或)长径增大。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由于反复感染或重度感染,未经及时病原治疗,或未彻底治疗,经过较长时期(5~15年,或更长)病理发展过程,发展为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或儿童时期严重影响生长发育,或结肠的肉芽肿性增殖等后果,即为晚期血吸虫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与肝脏和肠壁的纤维化有关。实验室检查:贫血常见。患者因有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常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不明显。肝功能试验:肝功能减退以腹水型最为明显。表现为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以丙种球蛋白增加最为显著,白/球蛋白比例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