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助理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肝脏炎性假瘤的发病机制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为了使您更好的了解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相关内容,医学教育网特搜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IPT的基本病理特征是炎性增生肿块,主要由纤维基质和浆细胞为主的各种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所构成的局灶性病变,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25cm,文献报道最大者为25cm×25cm×13cm.近年因B超等影像技术普遍应用而易被发现,多为直径2~4cm左右的小型病灶。IPT多见于肝脏表面,可与腹壁、膈肌和周围组织有炎性粘连;少数可位于肝实质深部或第一、二肝门附近。肝脏炎性假瘤具有完整包膜,界限清楚,坚硬、质韧,其切面光滑平整,呈灰白色或黄色。镜下可见浆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环状细胞等各种炎性细胞。病变周围有明显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有的可能是大量肝细胞坏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液化少见。肝脏通常无肝硬化

  炎性假瘤的细胞成分,在不同病例各不相同。Someren根据其细胞成分将IPT分为3种组织类型:①以弥漫致密的纤维增生为主的称为硬化性假瘤;②以组织细胞占优势者称黄色肉芽肿;③以浆细胞为主的称为浆细胞肉芽肿。目前尚不明确这些组织类型与临床过程有何密切的相关性。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临床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课程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