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中药/药学理论 > 中药鉴定 > 正文

常用根及根茎类中药——大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主要产于青海、甘肃、西藏。又称“西大黄”。药用大黄主要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又称“南大黄”。

  采收加工:刮去外皮

  性状鉴别:药材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片状,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常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无“星点”。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①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②韧皮部筛管明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薄壁组织中有大型黏液腔。③形成层环明显。④木质部射线较密,导管非木化,排列稀疏。⑤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⑥髓部宽广,有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异常维管束的形成层成环,外侧为木质部,内侧为韧皮部,韧皮部中有大型黏液腔,内含红棕色物质,射线呈星状射出。

  根横切面只是无髓部。

  粉末黄棕色。①草酸钙簇晶多而大。②导管多为大型网纹,非木化。③淀粉粒甚多。

  成分:①含蒽醌衍生物,有游离和结合状态的,以结合状态者为主。游离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等,为大黄的抗菌成分。结合性蒽醌衍生物为游离蒽醌类的葡萄糖苷、双蒽酮苷,系主要泻下成分,以双蒽酮苷泻下作用最强,双蒽酮苷为番泻苷A、B、C、D、E,等。②含鞣质类物质,如没食子酸,为收敛成分。

  理化鉴别:1.粉末微量升华,可见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加碱显红色。

  2.以大黄对照药材、大黄酸对照品为对照,进行薄层色谱法试验。

  检查:土大黄苷:取本品粉末甲醇温浸后的上清液,点于滤纸上,乙醇展开,置紫外光灯不得显持久亮紫色荧光。

  含量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附注:伪品:同属波叶组植物藏边大黄、河套大黄(波叶大黄)、华北大黄及天山大黄等的根及根茎,在部分地区和民间称山大黄或土大黄。药材根茎多在5cm以下,横切面均无星点。虽然也含有蒽醌衍生物成分,但是不含或仅含痕量双蒽酮苷番泻苷类,故泻下作用很差。药材一般均含土大黄苷。药材新折断面在紫外灯下显蓝紫色荧光,可与正品区别。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执业药师-无忧实验班

学霸同款好课

880起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