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关于“酶反应动力学的原理”,此考点为西医综合考研生物化学-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部分考察内容,大家需要及时掌握!为帮助各位备考医学考研的考友掌握此考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分享相关考点如下:
酶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酶催化反应的过程与速率,以及各种影响酶催化速率的因素,定量时的观察对象是总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或产物增加的量。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包括底物的浓度、酶反应的最适pH、最适温度、酶的抑制作用,另外还包括试剂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等因素。
1.底物浓度的影响
在检测试剂中底物浓度、辅因子、活化剂、复构剂的种类和浓度均对酶的测定至关重要。其中以底物的种类和浓度最为重要。
底物浓度影响遵循米氏方程:
ν=V[S]/Km+[S]
当底物浓度远远小于Km,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增加。
当底物[S]>>Km时,公式近似为ν=V,反应速度不再增加,故此时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V。
从理论上说只有测定的是酶最大反应V,反应速度才和酶量成正比。
(1)底物的种类
若所测的酶专一性不强,可作用于多种底物,Km最小的底物往往是此酶的生理底物。(Km表示酶和底物的亲和力,Km越小亲和力越大)
如该酶测定主要用于临床诊断工作,首先应考虑有效诊断价值的底物。
选择Km小的底物测定酶活性,在最大反应速度时底物浓度也将最低。这意味着试剂成本可能较低,不易出现底物难溶解的困难。
(2)选择底物的合适浓度
确定底物种类后,重要的是选择底物的合适浓度。
米氏方程在选择酶测定底物浓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计算出某一酶的Km后就可以计算出不同底物浓度和Km间的比值,将其代入米氏方程就可以计算出此时酶促反应速度相当于最大反应速度的百分比。
上述只能适应用于单一底物的酶。
2.反应体系的最适pH、缓冲液的种类和浓度
测定酶活性浓度时一定要选择在最适pH。
因为此处酶反应速度最大,测定灵敏度最高。此处酶活性变化的斜率最小,如反应体系中出现pH变化时,对测定结果影响最小。
pH还可以影响酶的稳定性。
为使反应体系能稳定在最适pH范围,实际检测时多采用不同类型、不同浓度的缓冲液。
3.温度的控制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具有双重性。
化学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酶反应也不例外。
Q10值即温度增加10℃,化学速度的变化率。酶的Q10值约在1.5~2.5。(温度每增加10℃,酶促反应速度增加1~2倍左右。)
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反应速度下降,(酶蛋白变性)应选最适反应温度。
37℃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测定酶催化活性浓度的温度。
推荐阅读:
【考研政治】2022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冲刺练习-汇总题
【考试要点】2022考研初试考点确定后,怎样订酒店更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