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帕金森病的理解主要基于其理论体系,即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认识和治疗疾病。在中医看来,帕金森病属于“颤振”、“震颤”等范畴,病因病机较为复杂,通常认为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痰湿内阻等因素有关。
1. 肝肾不足:中医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及活动能力主要依赖于肝肾的功能。当肝肾功能减退时,筋脉失养,则会出现肢体震颤等症状。帕金森病患者多表现为行动迟缓、肌肉僵硬等现象,这与肝肾亏虚密切相关。
2. 气血两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充足则身体健壮,反之则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症状,这些都反映了体内气血不足的状态。
3. 痰湿内阻:中医认为痰湿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当人体内部出现痰湿时,会阻碍经络的畅通,进而影响到脑部的功能,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
治疗方面,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等,旨在调和阴阳、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祛痰除湿等方面发挥功效,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例如,在使用西药控制病情的同时,配合中医药物或非药物疗法进行调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