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出液和漏出液是根据液体在体腔或组织间隙中的性质和成因进行分类的两种类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包括:
1. 成因不同:渗出液通常是由于炎症反应、肿瘤、免疫性疾病等病理过程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形成的。而漏出液主要是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静脉回流障碍或淋巴循环受阻等原因,使得液体从毛细血管内非炎症性地渗入组织间隙或体腔中。
2. 外观和性质差异:渗出液外观浑浊,颜色可能为黄色、绿色甚至血性,含有较多的细胞成分(如白细胞);漏出液则相对清亮透明,以水样为主,蛋白质含量较低,细胞数量较少。
3. 化学组成区别:渗出液中蛋白浓度较高(通常>25g/L),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也高,葡萄糖水平可能降低。相反,漏出液的蛋白浓度低(<25g/L),LDH活性较低,且其葡萄糖含量与血浆接近。
4. 比重不同:由于蛋白质和其他大分子物质的存在,渗出液的比重通常大于1.018;而漏出液的比重小于或等于1.018。
5. 临床意义有别:渗出液多提示局部存在感染、炎症或其他严重疾病的过程;漏出液则更多地反映了全身性代谢障碍或者血液循环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医生会结合病史、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积液的性质,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