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外燥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主要指外界环境中的干燥之邪。在自然界,秋季天气转凉,气候变得干燥,这时的燥邪容易侵袭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根据其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温燥与凉燥两种。
1. 温燥:多发于初秋时节,此时气温尚高但空气湿度较低,表现为发热、口渴喜冷饮、咽干鼻燥、皮肤干燥或有裂纹、小便黄少等症状。治疗上以清热润燥为主,常用药物如沙参、麦冬等。
2. 凉燥:常见于深秋或者早春,气温较低且空气湿度不足,症状可见恶寒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治疗原则为疏风散寒兼以润燥,常用方剂如杏苏散等。
外燥病的产生与人体正气虚弱有关,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更容易受到外界燥邪的影响。因此,在预防和调养方面,除了注意保暖防寒、保持室内适宜湿度之外,还应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同时,合理饮食也是关键,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水分的食物有助于抵御外燥之邪。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综合运用中药内服、针灸按摩等多种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