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突然出现的一过性意识丧失或肢体功能障碍,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晕厥、休克等。根据《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的论述,厥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常见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血两虚:长期劳倦过度,饮食不节,或大病初愈之后,导致气血亏耗,不能上荣于脑,清窍失养而发为厥。
2. 痰湿内阻: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功能,使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转化吸收,形成痰湿停滞体内。当痰湿蒙蔽心神时,则可引起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3. 情志所伤:情绪波动过大如大喜大悲、惊恐等,均可导致气机失调,肝气郁结或上逆,进而影响气血运行,造成厥证。
4. 寒凝血瘀:外感寒邪入里,或者体内阳虚不能温煦血脉,则可能形成寒凝血瘀的状态。血行不畅则心脑失养,亦可导致厥发。
5. 阳气暴脱:因各种原因(如大汗、大泻等)造成体内大量丢失津液和阳气,使阴阳平衡失调,出现阳虚阴盛的情况,严重时会导致阳气突然衰竭而致厥。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结合舌象、脉象等因素综合判断其具体病因病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通过补益气血、化痰祛湿、疏肝解郁、温经散寒等方法来调整机体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