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一种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引起细胞代谢障碍和功能受损的临床综合征。在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是其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微血管收缩:早期阶段,在休克初期,为了维持血压,机体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使皮肤、内脏等非必需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发生强烈收缩,以减少这些部位的血流量,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2. 微循环淤滞:随着休克进展,由于有效循环血量持续下降及酸中毒等因素的影响,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壁并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引起局部微循环障碍。此时可见到血液流速减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
3. 血液浓缩与凝集:由于毛细血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增强以及组织间液向血管内回渗减少,使得血容量进一步下降,并且红细胞比容升高、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容易形成微血栓,加重了微循环障碍。
4. 毛细血管后括约肌开放:当休克进入晚期阶段时,由于缺氧和酸中毒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抑制作用或NO等物质的作用下,毛细血管后括约肌出现异常开放状态,使得大量血液从微动脉直接流入静脉而不经过组织交换区,形成短路现象。
5. 细胞代谢障碍:随着休克时间延长,细胞因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发生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受损,ATP生成减少,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这不仅影响了微循环的正常调节机制,还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中西医结合治疗时,除了采用现代医学手段如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平衡等措施外,还可以运用中医理论中的活血化瘀法来改善微循环状态,如使用丹参、川芎等药物。这些中药具有扩张血管、抗凝、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助于缓解休克引起的微循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