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慢性心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归属于“心悸”、“胸痹”、“水肿”等范畴。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慢性心衰的主要病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心气虚:长期的心脏疾病导致心脏功能减退,心气不足,无法正常推动血液运行,进而出现乏力、气短等症状。
2. 脾肾阳虚:脾主运化水湿,肾藏精气,二者共同维持人体的水分代谢。慢性心衰患者往往伴有脾肾阳虚的表现,如四肢不温、小便不利等,这与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有关。
3. 血瘀: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受阻,容易形成血瘀现象。表现为胸闷痛、唇舌紫暗等症状。
4. 水湿内停:心肺气虚不能助脾运化水湿,脾肾阳虚则更加重了体内水分的积聚,导致水肿出现。
5. 阳衰阴盛:随着病情发展,正气逐渐衰弱而邪气相对增强,表现为阴阳失衡的状态。此时患者可能伴有畏寒肢冷、面浮足肿等征象。
综上所述,在中医看来,慢性心力衰竭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病人的体质和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施治,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