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医的角度,蛇串疮(Herpes Zoster),也称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疾病。当个体初次感染这种病毒时,通常会表现为水痘。之后,病毒并不会完全从体内消失,而是潜伏在神经节的细胞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由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如因压力、疾病或其他因素导致),病毒可能再次活跃起来,并沿着受累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引起炎症反应,形成带状疱疹。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毒感染:初次感染后,VZV进入感觉神经元并长期潜伏。当某些条件触发时(如免疫力下降),病毒会被重新激活。
2. 免疫系统变化:随着年龄增长或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人体的细胞介导免疫功能可能会减弱,这使得病毒更容易逃脱免疫监视而再次活跃。
3. 炎症反应:病毒再活化后,在神经纤维内复制并扩散至皮肤,导致局部组织出现强烈的炎症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引起疼痛、红斑和水疱等症状。
4. 神经损伤:带状疱疹不仅影响皮肤,还可能对受累的周围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有时会导致长期的神经痛(后遗症)。
西医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使用止痛药缓解症状,并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